国学文化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支部建设 > 国学文化 >

习近平治国理政七大思维

  

 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着重强调辩证思维、战略思维、历史思维、创新思维、法治思维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。这些科学思维方式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力思想武器。党建网微平台为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论述,供大家学习。

  

  一、用辩证思维抓根本

  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和注重运用的科学思维方式。他指出:“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,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,提高驾驭复杂局面、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。”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工作:一是注重运用“两点论”,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。例如,在谈到党员、干部的“本领恐慌”问题时,他说:“从总体上看,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,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,也有不适应的一面。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,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,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。”二是运用重点论,找突出问题、抓关键问题。三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,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。

  

  二、用战略思维把全局

  战略、方向、大势、长远等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“高频词”,体现了着眼全局谋划工作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、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战略思维。习近平指出:“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、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。战略上判断得准确,战略上谋划得科学,战略上赢得主动,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。”习近平考虑问题、谋划工作总是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。他还在不同时间、多个场合讲到战略定力问题。

  

  三、用历史思维观大势

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历史思维对于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。习近平指出:“治理国家和社会,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,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。”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分析,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阐释,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论述,特别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审视和汲取中国历史智慧的阐述,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,给人以深刻启迪。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,不断增强文化自信。

  

  四、用创新思维促发展

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习近平指出,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,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。他强调,“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,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”。他还指出,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课题,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,不断推进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、制度创新、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。

  

  五、用法治思维求善治

  习近平多次强调,要“把对法治的尊崇、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”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,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、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,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、法律至上的理念,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,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,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、尊严、权威;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,行使权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、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。习近平还指出,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、推动发展、化解矛盾、维护稳定,依法治理经济,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,避免埋钉子、留尾巴。

  

  六、用系统思维聚合力

  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、指导工作,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。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:一是坚持统筹兼顾。习近平强调,要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全面做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各项工作。二是注重协同耦合。习近平指出,在全面深化改革中,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,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,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,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、形成合力。三是坚持开放包容。习近平将开放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展理念,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。

  

  七、用底线思维谋主动

  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。习近平指出,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,凡事从坏处准备,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,做到有备无患、遇事不慌,牢牢把握主动权。从坏处准备是用底线思维谋主动的前提。只有对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进行预判,才能守住底线;底线失守,往往意味着满盘皆输。但守住底线不是目的,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努力,推动事物内部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,争取最好的结果。例如,针对治国理政的底线,他强调,中国是一个大国,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,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、无法弥补;针对对外交往的底线,他指出,我们爱好和平,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,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,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;等等。